闽西职院思政金课8:点亮革命前行的明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发布日期:2024-03-14    浏览次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原题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是为答复当时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征求意见的信。信中,毛泽东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一种悲观的思想,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点亮革命前行的明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故事。

01

缘起: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

大家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随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暴动等一系列挫折的出现,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国民革命暂时进入低潮。

在革命低潮面前,以林彪为代表的有悲观思想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他们不相信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不愿经过艰苦奋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主张用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再来全国武装起义。

其实,上井冈山不久,林彪的悲观情绪就开始流露出来,且越来越严重,经常说些诸如“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之类的牢骚话。1929年5月18日,红四军在瑞金召开前委扩大会,在会上林彪发表了悲观言论,主张红军在粤赣边界区域流动游击;甚至,在红军攻占福建上杭县城后,林彪几次向前委写信,提出要去上海工作或去苏联学习。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林彪对革命的悲观情绪,他的这些言行仍没有引起毛泽东的足够关注。开国上将萧克后来回忆说:作为一个高级指挥员,林彪这种言行的影响很有普遍性,但毛泽东当时并未在意。在毛泽东眼中,林彪还是个“娃娃”,他曾对何长工说:“林彪的说法是小孩子之见。”

02

契机:林彪的来信

随着古田会议上“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确立,红四军内部的争论得以休止,毛泽东才有时间和精力针对红四军内部弥漫的悲观情绪进行一次系统的批评,而林彪的元旦来信,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1930年元旦,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对中国革命前途的看法。信中,林彪再次流露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悲观情绪,对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缺乏信心,反对毛泽东提出的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并建议采用流动游击的方式来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力。

林彪的这种悲观情绪,在当时的红军中比较普遍。为此,毛泽东决定用回复林彪来信的方式,阐明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的看法,借机教育全党全军。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说服”对象有两个原因:一是林彪的悲观情绪存在时间很长,而且不断反复,经常会出现苗头,尤其在革命暂时遭受挫折的时候;二是基于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特殊关系,林彪拥护毛泽东,毛泽东也欣赏林彪的军事才能。为此,批评、说服林彪,体现了毛泽东对林彪的爱护和帮助,并可借此教育所有持这种情绪的其他同志,而不至于影响党内团结。

0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给林彪的回信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中国革命发展形势,认为眼前的黑暗只是暂时的,中国革命必将取得伟大的胜利,劳苦大众必将得到解放,星星之火必将燃遍祖国大地,有力回击了“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悲观情绪。

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林彪的错误思想,指出:

一是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二是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三是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1928年底到1929年初,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三次“会剿”,好象很有力量,其实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十分露骨,蒋桂冯混战的形势业已形成,实质上这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降,革命潮流开始复兴。

四是现时的客观情况,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帝国主义者之间、帝国主义国内阶级矛盾等各种矛盾都向前发展了,全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以上这些矛盾,使得中国处在这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这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由此可见,中国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很快就要到来。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星火燎原”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

在信的末尾,毛泽东以革命家磅礴的激情和火热的语言写道: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的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来到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04

历史意义:点亮革命前行的明灯

在信中,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认为这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在这封信中,实际上已经开始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的思想,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斗争所作出的新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大发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揭示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它点亮了革命前行的明灯,一扫质疑革命的阴霾,打破了当时党内、军内对革命前途悲观和迷茫的情绪,坚定了党领导广大军民为理想信念继续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亲眼看见星星之火,真的照亮了全中国。我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今天,我们共同感受和回顾这段历史,传承毛泽东等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追寻光荣和梦想的新长征路上“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把握机遇,同历史并进,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