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职院思政金课6:仁心医者的成才之路——涂通今的两次长征路

发布日期:2024-03-12    浏览次数:

关于长征,毛泽东曾说过:“……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二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是的,长征是伟大的。长征的胜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是不可复制的。那为何有人一生却经历两次长征路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医学博士涂通今的生命故事,去看看他医者仁心的奋斗之路、成才之路。

故事一:少年从军,白衣执甲

涂通今,开国少将、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开拓者,1914年10月生于福建长汀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10月,红四军二次入闽路过长汀。毛泽东在群众集会上极具感召力的演讲让盼着“耕者有其田”的涂通今深受感染,看到了美好的革命愿景。1932年,18岁的涂通今如愿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革命,是涂通今的选择。学医,则是革命选择了他。从军之初,血气方刚的涂通今要求上前线扛枪打仗,后因苏区反“围剿”斗争急需医护人员,他被派去福建军区后方总医院即四都医院学习看护,救治伤员。进入医院第二天,院长罗化成出了一道考题 “为什么要当看护”,涂通今用医院大门上的对联:“为救护前方归来的英勇将士,为培养 无产阶级的医学人才”来作答,竟得了最高分。禀着对医护工作最朴素的理解,在专业培训期间,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临床技术课,涂通今都获得优异成绩。很快,涂通今被选送到红军卫生学校接受正规医学教育,并在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故事二:长征路上的遗憾

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从长汀县中复村出发开始长征,涂通今作为随队军医出征。长征是伟大的,但长征也是无比艰苦的。作为医护人员的涂通今,不仅要对抗敌人保护自己,更要照料伤员。每到一个休息处,涂通今所在的医疗队是最忙碌的,检查部队的卫生防病工作、为战士烧水,准备第二天的行军,忙前忙后,常常是最后一个躺下休息的人。有一次在行军的途中,涂通今因好几天没有好好休息了,一个恍惚,一脚踏空掉下悬崖,幸好一棵树接住了他,捡回了一条命。每每想到这段经历,涂通今都不能抑制自己的情绪“长征之苦,使人难忘。”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对于涂通今来说还可以忍受,最让他伤心难过的莫过于太多的战士,太多的战友在途中因为缺医少药而牺牲,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也是他长征路上的遗憾。“那些因无法救治倒在他怀里的战友,一直是他心里的痛。”

故事三:第二次长征——向科学进军

经历过长征的涂通今深知,自己的医术越精湛,就越能撑起战友们生命的希望。这些笔记见证了他对医术的求索,始终不遗余力。

1951年,组织安排时任中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的涂通今赴苏联留学,主攻我国相对薄弱的神经外科。年近不惑,不懂外语,全新专业领域……对于年近40岁的涂通今来说,与其说是一次机会,不如说是一场挑战。面对国家与人民的期望,他果断地踏上了留学之路——对经历过长征路上生死考验的老红军来说,怕什么困难?勇往直前就是了!

在苏联学习期间,为了迅速掌握俄语以及神经外科的专科知识,他随身携带笔记本,每天最早一个到教室, 最晚一个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白天所学的知识。涂通今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通过了所有的考试科目,并获得了全优的好成绩。他写的这两篇学术论文《三叉神经节及其后根肿瘤的诊断》、《三叉神经节的血液供应》都在苏联权威专科杂志上发表;他制作的三叉神经血管分布标本,被永久陈列在解剖研究室里。1955年7月,涂通今的学位论文答辩在苏联医学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上全票通过,被授予医学副博士学位,成了我军著名的“红军博士”。

故事四:奋斗之路,永不停歇

1956年,涂通今学成归来报效祖国。1957年,他被任命为原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两个月后,全军第一个神经外科在原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成立。兼任教研室主任的涂通今满怀热情,亲自编写教案,直接参与神经外科临床、干部培训和科研实践活动:每周一次的大查房他一定参加;每周一台疑难手术由他主刀;每一位手术患者的体征他亲自复核……

不久后,涂通今主刀的我国第一例小脑桥脑角胆脂瘤手术成功,继而切除晚期听神经瘤手术也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亦属全国首创。涂通今带领团队大胆创新,使颅脑外科的接诊检查和手术准备时间大幅缩短,从原来的两个小时变为了40分钟;我国的重型颅脑外伤死亡率更是逐渐下降,日益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他翻译出版的《神经外科手术学》现已经成为了我国神经外科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读本,其撰写的《医学文集》更是成为了医学界的经典著作,在他的努力下,四医大神经外科也成为了培养我国神经外科医生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