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阳光・匠心”心理团队开展的“行走的思政课”——红色文化主题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在龙岩市多个校园内相继开展。此次活动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首次尝试覆盖从大学、中学、小学直至幼儿园的多个学段,旨在探索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育人与心理健康服务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红色基因浸润心灵,一体化设计显特色
此次活动精心设计了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的体验式、互动式活动内容。组织者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党委副书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丘文婷表示,核心目标是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成为滋养学生心灵、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宝贵资源。
在大学校园,活动侧重于思辨与价值塑造。通过“红色情景剧”角色扮演、围绕革命先烈日记开展的“生命意义”主题研讨,引导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的理解,并将其与个人生涯规划、社会责任感建立连接,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
中学阶段的活动则强调体验与认同。学生们在“过雪山草地”模拟体验中感悟“团结就是力量”;在飞夺“泸定桥”的体验中,学习如何健康地表达情感、处理压力,强化集体荣誉感和抗挫折能力。

在飞夺“泸定桥”中强化集体荣誉感和抗挫折能力陈梦萱摄
对于小学生,活动充满了童趣与启蒙。通过团体鼓圈活动奏响红色旋律,将情绪管理与合作意识融入演奏,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国、勇敢、合作的种子,初步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同伴交往能力。

莲东小学同学在团体鼓圈活动中奏响红色旋律 谢林祥摄
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幼儿园阶段的延伸。教师们利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朗朗上口的红色儿歌以及模拟“运输粮草”“同舟共济”活动,种下勇敢团结的种子,培养孩子们对集体活动的初步适应和基本情绪认知,实现了红色文化启蒙和心理社会能力最初萌芽的巧妙结合。

幼儿园小朋友在“同舟共济”活动中学会团结勇敢 谢林祥摄
心理团辅赋能成长,跨学段衔接促贯通
此次活动的另一大亮点是融入专业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技术。心理咨询师团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将团队建设、情绪管理、心理韧性培养等目标融入红色主题活动中。
“我们不是在额外增加负担,而是在寻找思政教育与心育的‘最大公约数’。”一位参与活动设计的心理老师解释道,例如,在“飞夺泸定桥”的游戏中,学生不仅学习了革命年代的智慧,更锻炼了沟通、信任与问题解决能力,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这种一体化的活动设计关注了各学段间的衔接。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中小学活动中,分享感悟,发挥榜样作用;高学段学生的活动成果,如创作的红色主题绘画、剧本,可以作为低学段的学习素材,形成了育人链条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教育内容的断层或简单重复。
成效初显,多方点赞
活动结束后,师生和家长反响热烈。一位中学生表示:“以前觉得红色故事有点远,但通过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任务,感觉那些精神就在我们身边,遇到困难时想想红军,就觉得有力量了。”一位小学班主任观察到:“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团结,对班级的归属感明显增强了。”幼儿园老师则反馈,孩子们对红色元素表现出浓厚兴趣,在排队、分享等环节更有秩序。
此次“行走的思政课”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的有益尝试,其“大中小幼一体化”视角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形态,也为构建全面、系统、连贯的立德树人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案例。它表明,当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心理成长课堂紧密结合时,能够焕发出强大的育人活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心”动力。
【新福建】2025-10-15